真正的「價值」是亷價的嗎?bac010011.bmp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‧鄺芷人‧

(1)東海大學哲學系在職專班徐小姐,把我所撰寫的《善與善行:理論倫理學前篇規範倫理學》一書,從台中送到台東的陳樹菊女士手中。不用說,徐小姐是一位有心人,因為她的遠道送書,無疑是支持與肯定陳樹菊女士的善行。我在書中講到王陽明有關「德行與知識的關係」問題時,提及陳樹菊女士。我在課堂上講到倫理學問題時,也曾多次提到陳樹菊女士是人中楷模、真正的偉大人物。

(2)世俗一般人,雖然自以為是有成就的人,但很可能只是在世俗中浮沉一輩子而已,因為生命的價值不在於你在世界上擁有甚麽?而是為人群及社會付出了甚麽?成長了甚麽?以及創造了甚麽價值?人們可能由於生活中充滿空虛無聊,才在媒體的吹奉下,一隻黃色塑膠大鴨子,竟能吸引百萬有閒的大眾。陳樹菊女士在菜市中辛苦賣菜,向需求者提供服務,想必沒有閒暇及時間,跑去海邊看塑膠大鴨子。人們究竟在追逐甚麽?權力、金錢、面子,名牌商品,這不是一般人拼命追求與炫耀的事物嗎?然而有多少人像那麽陳樹菊女士追求善行?又有多少人願意抽空反思人生的意義?有多少人對知識感到飢渴?除了吃喝玩樂之外,我們還有甚麽事可做?甚麽是善行?甚麽是世界觀?有些人平常對知識沒興趣,也從不對生活目的或人生意義加以反思。即便有人要告訴他們,這些人也不一定願意思考。可是一旦摯愛的人去世,才驚醒人生無常,此時才對人生的無常產生恐懼,甚至要找個宗教大山頭去「出家」。然而,這些大山頭又與黃色塑膠大鴨有何差異?

(3)我在「中華生命哲學協會」的會刊《圓明之家》,多次提出要「在生活中修行,修行在生活中」。協會對修行的定義是:德行、知識、能量、創化。可是這個勸勉並沒有得到太多注意,大多數人對「修行」根本不感興趣,而世俗宗教以出家才是修行。「工作室」的伙伴廖小姐及朱小姐,善於處理靈性事件,常勸勉當事人要修心或修行,改變觀念,才是治本之道。可是大多數當事人在靈性事件處理之後,對修心修行漠不關心。人們似乎都是庸俗的現實主義者,只想立刻拿到好處,卻又不願意付出代價,似乎總把真正的「價值」以亷價的態度看待。

arrow
arrow

    鄺芷人心靈諮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