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與死:生命哲學的生死觀MB900390498

   鄺芷人‧2016/07/29

§1.0死亡問題

(1)死亡是人生的必然過程:

我們可以把死亡過程比喻為一隻大象,背負著重重的石頭,經過湍急的河小,孤立無援,從河的此岸走向彼岸。死亡是人生的必然結局。賈伯斯曾說死亡是最大的發明。這句話其實很有語病,因為死亡不是一種發明,而是人生的必然過程。死亡是人生旅程的結束,因而每一個人需對死亡有所準備。許多人因親人身亡,便手足無措,痛苦不堪。我們不應以鴕鳥心態看待死亡,生和死是人生所必經過的階段,沒有人不為這問題而感困擾。無論帝王將相,販夫走卒,或貧賤富貴,皆不可免。無人能逃離此一自然法則。吾人如何面對死亡,這是哲學的老問題。這個問題有解嗎?
(2)學校通常也沒這類課程。即便有這類選修課程,同學們通常可能也不選修。基本理由有二:

其一是因為我還年青,距離死亡還遠,何必庸人自擾。其二是忌諱死亡,不願意面對這個問題。

(3)人們不願志面對死亡,不敢面對,恐懼死亡,基本原因有二:

其一是對死後情形不了解,這是出於對虛無的恐懼。其二是不願意放棄所得到的一切,因為死亡會失去一切。

(4)死亡不能預期,未必年老先死,或父先子死。死亡既然不可避免,而人類從「生」到「死」,表明死亡是一個特殊的旅程。

§2.0死亡與虛無

(1)「虛無」是指人無法掌控自我,而哲學家海德格(M.Heidegger)則從「無家性」來說明自我。「無家」是說人失去安立命之道,其原因之一是「死亡」。死亡顯示人在時間上的有限性,表明人的真實性是走向死亡。這是說,人生的終極就是死亡。吾人是與他人共在,因此,吾人有許多機會從他人的死亡而得到一些體驗。

(2)對任何人來說,死亡是不能轉讓及不可抗拒的。人必須單獨承擔自己的死亡,沒有其他人能替別人而死。這表明死亡完全是自己的事:「人一旦有生,他便至老而死」。因此,吾人必須考慮如何面對死亡,因為吾人早晚會與它照面。讓吾人從「人的存在的處境」開始關懷這個問題。

§3.0存在的處境

 (1)「處境」表明人存在於世的「事實性」。這種事實性顯示人是「被拋棄於世界之中」 。「被遺棄」在世界中的人,沒有「真實的自我」。但當人能如此思考時,這樣的思考可成為建立「真實自我」的基礎。這需要自己的自覺而進行規劃,從而使人能建造自己的真實存在。「成就其自己」意謂著成為「真實自我」。哲學家海德格認為,「思維人生」的這種運作,是與吾人的良心有關。良心不斷在呼喚著我們。良心展示出「死亡」是人在時間上的有限性,這就是一種「被拋棄」的殘酷存在。而且,死亡更意味著吾人將不能再「朗現」自己(自我的消失)。每個人必須「孤獨」地承擔自己的死亡,沒有其他人能替他而死。這個事實表明「死亡」才是「最屬於自己」的事情。

 (2)死亡表明人生的虛無,而「虛無」又意味表明人生是無根的。此外,吾人省覺到死亡是無可避免的,這就表明了人有跳出「虛無」的可能性。哲學問題是:如何跳出虛無面創造實在的自成。

(3)真正認識死亡就是對「有限自我」的一種覺醒。現在,吾人面對著無根基的人生而產生「驚恐」,從而又省覺到自己的「無家性」(Unheimlichkeit)(無安身之地)。)「無家性」的感受更加深了人是被丟進「虛無」的殘酷現實之中。為了瞭解此處所謂「被拋棄」的意義,吾人在此不妨把「被拋棄」視為「芻狗」(「芻狗」原指「廢棄的東西」。)。《老子》謂「天地之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」,這是對天地的抱怨。古代祭祀時,用繩把草結成狗的模樣,稱為芻狗。祭祀完畢即遭棄置,再無人照顧理會。海德格這樣解釋虛無:「虛無」起於人們意識到自己停止存在的可能性。「虛無」是存在的否定,因而「虛無」可從存在中去體驗。「虛無」表明人生是無根的。 

§4.0面對人生 

(1)良知的存在可作為人有可能成就自己的證明。良心視是人們的一種「最屬於自己成就真正自我的能力」。良知的特徵就是它的聲音或呼喚。良知是向那個被遺棄於世的自我發出呼喚,它「失落在常人之中」,並且以「世俗為家」。呼喚之目的是要喚醒失落在常人中的自我,並使之成為「真正屬於自己的自我」。因此,對死亡的惶恐可讓人們面對「自己的真實性」問題。進一步的問題是:良知何故呼喚?它又如何呼喚?人要敞開心胸,傾聽良知的呼喚。當人敞開良知,並正確地聽取良知的訴求時,便可從「被拋棄」中醒覺過來。它通過規劃召喚自己從「無家性」邁向「實在」。

(2)面對著「虛無」與「無家性」,人們又該如何自處呢?

只有當人們「對人生有所省察」時,才能從這種省察中發出呼喚。呼喚之聲來自良知,而為了成就真正屬於自己的自我,人們必須作出決斷(果斷、果決)。吾人是否願意聽從良知的呼喚?是否已準備好承擔良知所責成的任務?這完全在於自己的抉擇。這種果決其實也就是人生的一種「自我」或新生命的朗現。因此,良知所顯示的,一方面是呼喚人面對「人的不真實性」,另一方面又藉此表明了那種「最屬於自己的『實在可能性』」。這是指自己可以成就「真正自我」的能力。良知喚醒一般人,也就是喚醒被拋棄於世的人回歸其自己。

(3)必須經過自由抉擇及靠著努力,藉著行動來充實自己的本質,並創造自己。

把自己投向未來,才能使自己具有生命,才能讓自己從虛無中實現自我。沙特強調人的自由,因為唯有在「自由」的基礎上,人們才能規劃自己的人生或從事各種創造活動。人類是靠著自由創造,自我實踐而完成其自己,並且把自己存在的責任完全承擔起來。這不但指要對自己負責,也同時對全人類負責。

§5.0自由與承擔

(1)每個人既然是孤零零的一個人,或者說,每個人在當下都是無依無靠因此,自從吾人被投進這個世界的那一刻開始,便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。由於它蘊藏著意志的自由,所以它一直想充實自己,企圖得到實在性,故不斷地努力要變成實有,以完成自己。對於存在主義者來說,懦夫把自己變成懦夫,英雄是自己變成英雄。同理,懦夫可以自己振作起來,而不再是懦夫。同理,英雄可以不再是英雄。

(2)沙特宣稱:「我命定是自由的」。沙特說人生就是行動,一個人只是他的一系列的計劃,他的存在(人生)與他對計劃的實現不可分。自我承擔責任就有如是「人生創造其本質」,因此,人是自己所造就的,而不是一開始便是如此,他是藉著選擇其倫理學而造就自己。價值是靠自己來決定的,而自由抉擇是一切價值的基礎。

(3)心靈的成長:法國哲學家柏格森(H. Bergson) 把時間視為內在意識不斷成長的因素嗎? 人必須善用時間。海德格及沙特從時間講「規劃」,柏格森則從時間講「意識的成長」。柏格森認為,內在的意識才是「真實的自我」,是吾人的「內在生命」,也是吾人內在的意識狀態。意識是內在的生命內涵,它隨著時間而變化。意識在時間中不斷地改變其狀態。也就是說,生命演化是在「綿延」之中。

§6.0終極目的

(1)人有命,有靈魂,有前世今生。從靈性本我方面說,人生的意義主要是學習,而學習又包括知識、善惡及能量。榮格(C.G.Jung)提到:「人間生活的重要性,就在於能獲得知識,因為這些知識當人死亡之時是能將之帶走的東西」。人生的目的其實是為了靈魂本我的演化。

(2)輪迴就是透過靈魂的重生,讓人們能夠在人間學習新知、修補過去的不足。重要的是學習,而學習是為了演化,這是人間生命的目的。由於每個人的業債不同,因而各人要面對的人生課題也就不同。換言之,人各有其「命」,而「命」就是其課題或功課。無論今生高官厚祿,或是販夫走卒,其人生所遇是困苦、災難、痛苦或煩惱,都是他要學習的課題。若今生不去面對,或不從中體會了悟,甚或每一世都不及格,那麼,課題或功課就要不斷累加,而來生功課題就愈繁雜和辛苦。有些人今世在吃喝玩樂中渡過一生。這是虛渡生命,就必須要等待再來體驗。當人的功德圓滿之後,就不必再在人間生死往復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鄺芷人心靈諮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