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《解離症的形而上思考》鄺芷人(2020.12.9)

(1) 不久前看到一則新聞,一位消費者向媒體申訴說:「買來的蕃茄一直都是綠色,等了很久才略變成紅色,就以為可以吃用。不料把它切開後,發現種籽已長出芽來。這位消費者懷疑其蕃茄是否有生長激素」?我對這蕃茄在未被切開前已在內部冒出牙來,感到非常有趣,因為此事件也許可用來解釋一些心理或精神醫學上的難題,特別是解離症及榮格所謂原型意象(archetype )。 

  (2)解離症患者表現出不同的「人格」,而之所以稱為不同的人格,因為在同一個人身上,會出現具有不同名字、語言及行為模式。這些模式好像各具有其不同的「個體性」(individualities),故在精神醫學上稱之為「多重人格症」(multipersonalities disorder) ,台灣精神醫學則稱之為解離症。更奇特的是,一位約30多歲名為Maga的解離症患者,她在日常生活中是瞎子,並需要導盲犬。但當她變成四歲的Kally時,視力竟然完全正常。解離症患者當其出現不同人格時,行為表現依所出現的人格而不同。例如,一位年心40歲的媽媽,會在突然間變成有如5歲的小女孩,並且與其10的女兒爭奪玩具。又當其丈夫企圖接近她時,她竟宣稱不認識她的丈夫。有些解離症患者,有時會出現暴力人格,並傷害自己。許多案例表明,解離症患者皆在童年時受到各種瘧待。

(3) 上述蕃茄種籽在內部長出芽來的現象,若移到解離症及榮格所謂的「原型意象」上來,這些人格或意象有如意識中的種籽。公元4世紀,印度哲學家無著(Asanga) 及世親(Vasubandhu) 兄弟,提出唯識論,並成為大乘佛教的唯識宗。其論點是把心的活動分為八,又把「潛意識」稱視為第八識,名之為「阿賴耶識」(ālāyavijnāna)。「阿赖耶識」是梵音,其的原意就是指潛藏著的種籽,且唯識宗認為,阿賴耶識中藏有無數的種籽。但唯識宗對「阿賴耶識」是清淨或雜染爭持不下,導致玄奘到印度去看個究竟。但其時佛教在印度已衰落,當時只有那陀寺的護法還在稱講唯識論,此事可見《大唐西域記》。玄奘回國後,與其弟子窺基把護法所講授的唯識論,整理為《成唯識論》一書,但《成唯識論》沒流行於當時佛教界,直到民國初年,歐陽竟無成立「支那內學院」,專講唯識論。現在華人社會的佛教徒講唯識論,皆與歐陽竟無有關。可惜這些講唯識論,不懂反思批判,知照本宣科。唯識論又設第七末那識(manas),以為末那識執著第八識(阿賴耶識)為自我,故把末那識又稱為「我識」,但這在理論上其實沒必要。這是由於意識自己要求「角色化」,並從而自發地萌生成「個體意識」。人類心靈天生本身有能力,將自己所接受過的重大記憶加以角色化。不同意識或記憶在爭相角色化的結果下,慢慢地變成「記憶體」。這些「記憶體」因力求角色化而各自具有名字及語言模式,從而使各種「意識個體化」,並仿彿各自具有其「人格」一樣。個體化的意識多元,所謂「多重人格」便出現。

(4)自我(ego)是一種對「意識個體化」的認同,不同的意識可佔據名為「自我」的位置。從自我方面說,當心靈擁有多種意識情結之時,沒有任何單一情結能獨佔名為「自我」的位置上。換言之,當這位置被不同的角色化的意識所佔據時,則佔據在此位置上的各個情結,都有可能自視為不同的自我。這是因為「角色化的不同意識體」,都渴望能被聽見,於是便力爭要具體化、角色化。它們都要想超越「意識的潛力」,力求成為人格,甚至意圖擁有具體為人的體驗。

鄺芷人(2020.12.9)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鄺芷人心靈諮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