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《我對賽斯書的質疑》(續):輪迴與演化

●鄺芷人,2020/12/19

(1) 賽斯只講「輪迴」而不知「演化」,但「演化」才是生命的歷程。「輪迴」基本上是較低層次生命的學習與體驗,是屬於動物界的一個演化環節,並且以人間為主要場所。賽斯作為指導靈,其工作是協助中陰身(生前死後)如何選擇轉世輪迥,這是有可能的。演化則不限於人間,因為人間不過只是生命演化的一個較低層次的場所而已。人間之所以一個低層次的演化場所,因為人間離動物或畜生道不遠。人間與畜生之間的差別,在於有乘願而來的智者,如孔子、柏拉圖、亞里士多德、牛頓、愛因斯坦等。他們在人類歷史中,有的建構各種理念,致力教化;有的研究與發現新知,一步一步為人類開拓文明。人間藉此才能成為生靈進德修業的場所。

(2)賽斯書似乎沒提及基督教的天堂與地獄,原因可能是因為衪只是一位指導靈。基督教的天堂是依據後期猶太教的信仰。猶太人在「巴比倫之囚」(公元前597年)以前,是沒有天堂和地獄的概念。《舊約》幾乎沒有提到天堂和地獄。「巴比倫之囚」以後,猶太人才從鎖羅斯德教得到天堂、地獄及末日等概念。基督教稱上帝之國或天國,並宣稱:在天堂,上帝坐於寶座上,其前有眾多天使侍立,而基督則坐於上帝之右座。至於那些得救的靈魂,便在天堂與上帝同享幸福。伊斯蘭教的天堂,稱為「下臨諸河的樂園」。《古蘭經》56章12-39節說:「他們躺在寶石鑲嵌的床上,長生不老的少年端著碗、壺和一杯最純的酒服侍著他們。他們自己選擇水果和喜愛的禽肉,他們還會得到深色眼睛的天堂美女,如同蚌殼裡的珍珠一樣貞節。………我創造了這些天堂美女並使其成為處女,作為他們的貼身愛侶……」。

(4)大乘佛教的淨土宗,信仰阿彌陀佛的淨土,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。在《佛說阿彌陀經》中,釋迦牟尼佛告訴舍利弗,在西方極樂世界裡,眾寶、欄楯、行樹、羅網、樓閣、寶道、寶池等等,全部都是用金、銀、琉璃、玻鑗、硨磲、赤珠、瑪瑙及百千種珍寶,莊嚴築成。香潔光明,光彩奪目,不是人間的一切可以比擬。這些天堂信仰,再也沒有平凡不過了,因為一般人聽到如此美好的天堂,自然嚮往,原因不過是基於人間太苦而產生的期待而已。稍作思維的人,就必然會問:你是為享樂而活嗎?如此安逸美好,生活的意義又何在?

(5) 除了人間之外,佛教經典還有所謂「三界二十八天」之說。這種想法,雖然遠比基督教、伊斯蘭教的天堂觀勝了很多層級,但我們卻不能憑單照收。三界包括欲界天、色界天,及無色界天。欲界六層天,包括四天王天、忉利天、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。其中,四天王天居須彌山腰,忉利天居須彌山頂,此二天均未離開大地,因此稱地居天。忉利天以上的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稱為空居天。光就所謂「地居天」而言,表明印度古人未真正瞭解地球,也就顯示其所謂須彌山、地居天、空居天等天堂的存疑。此外,又謂色界天十八層天,無色界四層天。其中以無色界為最高,包括:空無邊處天、識無邊處天、無所有處天、非想非非想處天。無色界的特色是:「無身形器界,唯有四蘊心心所法而已」。這是說:無色界的生靈沒形體,只有心(包括感受、想像、心的善惡之辨、心的知曉事物)的作用。

(5) 佛教的三界二十八天,其高低决定於禪定層次。地居天的天眾,未修禪定,因而不能離於地。夜摩天以上四天,因禪定力而不依於地,故居於空中。又因空居天的天眾,雖修禪定,的但其定力未能入根本禪定,尚有身心之相,所以還未能脫離欲界,遂名為欲界定。又欲界諸天所修之定,如能修根本禪而離欲界,便可生於色界。無色界天眾,已無慾望及物質世界色相,是純粹的靈界。依佛教,即便是到達無色界的「非想非非想處天」,因還具有潛意識。潛意識尚有境界意識,尚未能回到那個原本是「空的真心」,所以仍未完全脱離愚鈍,故稱「不迴心鈍阿羅漢」。這些生靈雖生在各個層級的天界,但不管其天壽多久,壽盡還是要受輪迴之苦。只有成佛,了悟真心自性,才沒有任何的界限,不斷而自空。

(6) 不過,佛教無論大小乘及顯密,都是空門。藏密強調空性,而寧瑪派修大手印,與禪宗相近。中國佛教雖然立足於「如來藏」,不否定主體,但「如來藏」仍只能是「自性清淨心」。但我認為,存在的價值不在觀空與了空,而在於自強不息與創造。生命無論處於那個層級,都要保持動態的運化,而非靜寂的涅槃。再則修行之道,不在禪定,而在吸納宇宙能量與知識、仁人而愛物,以及創生與化育。

arrow
arrow

    鄺芷人心靈諮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